学校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本站首页  机构设置  教务管理  学籍管理  教学研究  教学服务  实践教学  质量监控  教材建设  实验室管理  处长信箱 
 
教学工作大会
 新闻中心 
 【成绩管理】 
 组织结构 
 政策法规 
 中心活动 
 专项指导 
 楷模风采 
 资源下载 
 网上咨询 
 联系我们 
 教学工作大会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老栏目备份>>教学工作大会>>正文
 

关于2016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说明

2016年08月28日 16:11  点击:[]

关于2016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说明

张宝锋

同志们: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按照培养目标、人才标准、能力以及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对培养过程、培养方式和课程体系进行的总体设计,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安排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管理的基本依据。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进行系列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更是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环节,所以,学校非常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这次制订2016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历时近1年,经过多方调研、反复论证,并聘请校外专家进行评定,最终形成定稿。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对2016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进行说明和解读:

一、2016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背景及过程

(一)制订背景

学校从2013级新生开始,探索并逐步推行完全学分制改革,与之相适应制定并实施了《2013版本科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随着学分制改革的深入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高等教育改革和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些原则、理念和部分课程设置,已不适应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学校启动了新一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同时对2013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

(二)制订过程

1.起草《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关于制订2016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性意见》”)

在起草《指导性意见》的过程中,我们调研了部分同类院校,参考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山西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11所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召开了三次全校性的教学院长(主任)会议进行讨论,多次与院系及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进行协商、沟通,形成《指导性意见》(征求意见稿),于612日下午召开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对《指导性意见》进行讨论,经举手表决,委员们一致同意提交校长办公会审议。614日,《指导性意见》经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

2.组织院系制订201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院系制订2016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

第一阶段,根据学校的《指导性意见》,各院系组织人员调研论证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方案初稿。

第二阶段,教务处组织人员审核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在审核过程中,对发现的共性问题,通过教学院长例会集中反馈给相关院系,个性问题,由教务处直接与相关院系沟通协调;各院系根据反馈意见及修改建议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再论证,形成方案讨论稿。

第三阶段,各院系组织召开各个专业的校外专家评审会,从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要求、课程体系、学时及学分分配等四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方案讨论稿进行评审,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形成专家评审意见;各院系根据校外专家评审意见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再次进行调整和完善,形成方案定稿。

二、2016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及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2016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立德树人”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及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素质教育、绿色教育和终身教育等现代大学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为指引,全面梳理、优化本科课程体系,继续深化学分制改革,积极探索学分制下弹性学习制度和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二)基本理念

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着力体现以下理念:

1.“创新”的理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加强学科间融通融合,突出优势专业培养特色。首先是加强“经管法”学科相互融通融合及“经管法”专业与“非经管法”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撑,尤其是“经管法”专业对“非经管法专业”的支撑,经济学通论、管理学通论及法学通论作为通识课程必修课面向全校开设;其次是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也注重学科间的融通融合,理工科类学生必修人文社科类课程学分,经管法及文学、艺术类专业学生必修自然科学类课程学分等。

2)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面向全校开设第二外语选修课程。这在省内高校尚属首家,目前已面向全校开设俄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朝鲜语)、西班牙语等6门选修课程,今后在师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逐步扩大第二外语课程的开设门数,并且逐步加快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双语教学课程。

3)加强美育教育课程建设,面向全校开设《大学美育》课程。新方案在通识教育必修课中开设《大学美育》课程,2个学分,在通识教育选修课中要求非文学、艺术学的普通全日制本科生限定选修2-4个学分的文化类和艺术类课程。

4)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面向全校开设“创新创业系列课程”。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中增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并且把“创新创业系列课程”设为限定选项课程,要求学生选修2-4个学分。

2.“协调”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注重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及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协调。积极响应国家及河南省发展战略,主动服务“一带一路”、新郑国际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2)注重培养方案各课程之间的协调。表现在四大课程平台之间的课程、学分、学时的协调;每个课程平台中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及其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协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协调;课堂教学、课内实验及课外实验的协调等等。

3.“开放”的理念

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开放性的方案,体现出充分的灵活性。在《指导性意见》中明确指出“凡教育部指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及各专业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的专业核心课程均为必修课程开设,原则上不能减少,由学校做出统一安排”外;各专业可根据其学科和专业特色灵活设置各模块的选修课程,充分尊重各学科和专业的自主权。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灵活设置选修课程,而且每个课程平台下的选修课均是开放的。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将各专业所有课程均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等四个课程平台,每个平台下都设置有选修课程,由各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自主设置课程体系。《原则性意见》不仅要求各个专业在现有条件下尽量增加选修课比重(占总学分的24%左右),而且要求用发展的眼光设置选修课程体系,以进一步扩大学生选课自主权,拓宽学生知识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2)人才培养方案一旦公布实施,各专业均需严格执行,无特殊情况不得随意变更,这是原则。但根据国家及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每年可以作适当微调,即对课程设置做些调整,增加一些新课程,退出一些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老课程,课程学分随之调整(下一步还要进一步研究修订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管理规定》)。

3)培养方案具有“校外”和”“国际”视野,进一步扩大合作办学的范围。首先,就校外视野而言,方案重视“校-政府”和“校-企”等合作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尤其是实践课程的设置,要求有些课程应邀请行业和企业专家来讲授,担任学生“第二导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鼓励各教学单位采取多种形式与政府、行业和企业等部门合作,联合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其次,方案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面向在校本科生开设第二外语选修课程;增加引入国际认证课程数量,目前已达25门课程(教师已培训)。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我校实际,结合合作办学外方要求,专门制定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方案。

此外,方案还体现“绿色”和“共享”的理念。“绿色”理念不仅体现在制订方案的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均要贯彻绿色理念,而且体现在通识选修课程设置专门的绿色教育课程模块共设置了13门绿色教育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并且逐步扩大这类课程范围。

“共享”的理念不仅体现在学科间资源的共享,而且体现在通识选修课程的共享上。学科间的融通融合极大程度地使课程达到了共享,使师资达到了共享,进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更加完善,更具有我校的特色。绿色教育模块、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校内专家学者系列讲座课程均是集聚多个院系、多个部门之力开设的,有些是多个老师共同开设一门课程,把共享的理念渗透到课程教学的细小环节。

(三)基本原则

1.“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原则

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使学生全面理解并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原则

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拓宽教育广度和深度,强化课程宽度和厚度,构建知识传授与探究、能力培养与提升、人格塑造与养成三位一体的本科教育培养模式,把美育课程列入必修和限定性选修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要体现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阶段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继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突出特色与课程体系优化相结合原则

突出专业培养特色,加强经管法学科相互融通融合。开设丰富优质的通识教育课程,拓宽通识课程的覆盖面,逐步搭建并完善基于模块式分类、必修和选修交叉的通识课程群;对不同学科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和要求,支撑学生人文科学素质的培养。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继续推行相近专业统一搭建学科专业基础课平台的模式,使学生接受本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与就业适应能力;强化专业课程质量,以精良优质为建设目标,要注重个性发展,灵活设置特色专业方向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要尽可能反映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体现科学性、前沿性。

4.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相适应原则

积极响应国家及河南省发展战略,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对普通本科专业学生加强外国语言教育,开设第二外语选修课,提高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比例,提升其国际交流能力;探索涉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与国际接轨的能力。

5.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原则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要坚持学校统一的原则和标准,充分体现学校教学工作目标,又要根据各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强化学科优势,彰显专业特色,体现三个“符合度”。体例要统一,内容要各有特色,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6.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相结合原则

构建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注重学生的专业认知和职业引导,形成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内涵与效果。要对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系统的优化设计,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创新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精神。同一门课程的课内实验、课外实践学时要统一,实验学时多于18学时的应单独设置为实验课程;各专业根据本学科专业特点,灵活安排集中实践教学周,学校不再统一规定。

7.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原则

探索多种培养途径,拓宽第一课堂、开辟第二课堂,并相互贯通,充分考虑学生在基础、兴趣、特长、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教学的不同要求,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其个性与特长。

三、2016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侧重点

新方案在继承13版方案基础上,着力改革以下几点:

1.融入现代大学教学理念。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拓宽专业方向,树立跨学科培养思维,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同时融入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等思想,强化美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现网络思维,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运行机制。

2.加强学科间相互融通融合。为突出专业培养特色,一些非经管法专业要借力优势学科专业制定出有自己特色的、带有经管法色彩的人才培养方案;经济、管理和法学等优势学科专业要制定出与其他经管法院校有比较优势的人才培养方案,而且经管与法学之间要相互借力。

3.强化美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通识教育选修课中设置美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限定性课程,开设以美学原理、艺术鉴赏为主的限定性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限定学生选修2-4个学分;开设以创业学、创新创业领导力、执行力为主的关于创新创业方面的限定性通识教育选修课,限定学生选修2个学分。

4.深化英语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在分类教学基础上,深化英语和计算机教学改革。与教育部要求接轨,降低英语课程总学分,由1412学分(4-4-2-2)。除艺术类学生外,其他的学生根据入学英语测试和高考成绩分为AB班,第一学年大学英语实施分级教学,分别修读大学英语A(I-II)B(I-II),课程性质为必修课程;第二学年AB班大学英语为限定选修课,不再分级教学,为扩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选择权,修读大学英语A级的学生在第三和第四学期须从限定的备选课程中分别选择一门进行学习,修读大学英语B级的学生原则上第二学年仍修读大学英语B(III- IV)。艺术类学生不参加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直接修读大学英语C(I-IV)

《大学计算机》不再进行分级考试,课程由54学时减为36学时,突出计算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本课程。所有专业学生除12学时课内实验外,再增加12学时免费计划外上机时间,课堂学时主要由老师进行辅导、答疑。

5.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新方案从量和质两个方面强化实践教学:

就量而言,实践教学由课内实验、课外实践、实验课程和实践教学周等环节组成,新方案要求集中实践教学占21个学分左右;经、管、法、文学、艺术等学科实践教学学分(学时)占总学分(学时)的比例不少于15%,理工类学科实践教学学分(学时)占总学分(学时)的比例不少于25%

从质上讲,一方面要求有些课程必须由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完成讲授任务,使学生真正接触实践过程;另一方面,加强实验室建设及管理,提高实验室开放率,扩大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使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方案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上体现出灵活性。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重新理顺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与管理。集中实践环节原则上安排1周时间,对实践性要求较强的理工类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增加为2周时间。具体开设时间:第2-4学期(低年级),原则上安排在本学期第18周;第5-7学期(高年级),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灵活安排。

6.加强第二外语和双语课程建设。为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一方面,面向在校本科生开设第二外语选修课程;另一方面,鼓励院系创造条件开设双语课程,积极探索涉外人才培养模式。

7.扩大网络课程范围。一些涉及学生人数多的通识教育课程,在缺师资、缺教室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尔雅课和慕课进行解决。军事理论课作为通识教育必修课已经通过尔雅平台开设。

8.优化课程的体系结构。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各专业所有课程均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等四个课程平台,每个平台下都设置有必修、选修课程,除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外,由各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自主设置课程体系。

新方案适当增加理论教学课时,原则上按18/36/54设置学时,各学期可依据学期长短灵活调整;原则上统一学科基础必修课;科学设置课内实验和课外实践的学时数,保证100%的实验课程开课率;可以开设独立实验课程,实验学时多于18学时,且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较大,均可单独设置实验课程。

9.完善新方案的框架结构。增加周学时建议分配表、专业课程进程表、实验实训课程进程表、第二课堂指导方案、课外阅读书目等板块。

10.对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统一。根据我校实际,结合合作办学外方要求,统一外语类课程设置,并专门制订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

同志们,杨校长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审议《指导性意见》时曾强调指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符合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立地”就是要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学校实际,利用学科优势带动其他学科共同发展,打造学校特色;对接学生自身发展需要,能放就放,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同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体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思想,要体现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2016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是在坚持“顶天立地”重要精神的基础上,经过多方调研、反复论证,最终形成的。它积极响应国家及河南省发展战略,主动服务“一带一路”、郑州国际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我相信,它的有效实施必将为国家及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大量合格适用人才。

 


上一条:统一思想把握态势以评促建全面推动本科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下一条: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方案

关闭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金水东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综合办公楼东配楼2楼 邮编:450000 邮箱:jwc@huel.edu.cn

版权所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务处 CopyRight 2005-2016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