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课程教学范式综合改革三年行动计划
河财政文〔2013〕95号
为深入推进课程教学范式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课程教学范式,是指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学共同体成员所秉持的信念与价值、采取的技术及形式、形成的特质及效果的总称。一般说来,课程教学范式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实施(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关系、教学管理等要素。我校推进课程教学范式综合改革要体现以下思想:
(一)彰显现代课程教学范式核心理念
现代课程教学范式核心理念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教学学术观。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研究者,从事的是研究性教学;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从事的是研究性学习。“教”和“学”的中心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学会研究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民主观。教学要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拥有充分的表达权。教师与学生要在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充分的教学沟通和学术讨论,形成开放和谐的学习情境。
3.教学协作观。大学的学习是高级学习,需要师生协作,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学生之间的协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要通过协作与相互启发,促使学习和研究在更高层次上进行。
(二)确立新型梯度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从“知识传递”到“能力培养”中梯次演进,经过“知识传递—融通应用—拓展创造”的过程,凸显现代大学课程教学的主流范式。
1.“知识传递”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一般通过预设课程目标、讲授教材完成。
2.“融通应用”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展开,一般通过基于问题导向意识的教学,促进学生融会贯通的经验养成。
3.“拓展创造”是课程教学目标的表现,一般在教学情境中由理解和际遇形成,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二、改革目标和任务
(一)总体目标
通过推进课程教学范式综合改革,各类课程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依据课程特点,在进行教学方案设计和课程实践时,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扩展课程边界,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课程实践,变革考核和评价方式,践行教学学术观、教学民主观和教学协作观,实现“知识传递—融通应用—拓展创造”的梯次课程教学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和学习主动性;把学生潜能的无限开发作为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把生活与实践作为大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把怀疑反思与创造发现作为大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把内省学习作为大学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把网络学习作为大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课程教学效能,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就是我校的课程教学要彻底实现五个转变:
1.实现从知识传递占主导的课程目标设定到知识传递、融通应用、拓展创造多维教学目标设定的转变,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实现从教师的单向传授知识到师生共同构建、共同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转变,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共同体。
3.实现以命题考试为主到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转变,促进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4.实现从单纯的课堂教学到兼顾课前、课中、课后的完整课程教学边界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业挑战度和学习主动性。
5.实现从基于知识重点、教师主体、教材重心、课堂阵地的课程教学评价到对课程教学的学术性、民主性、协作性以及学生能力培养评价的转变,逐步建立课程标准。
(三)工作任务
根据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和具体课程内容,有组织、有计划的选择一些院系和课程进行教学范式综合改革试点,通过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提升学校课程整体教学水平。
2014-2016年的工作重点分别是:
2014年,在总结课程教学范式改革试点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深彻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深化试点院系和试点课程的教学范式改革工作,启动课程教学范式专题培训;
2015年,继续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分期分批对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对试点院系和课程取得的进展、遇到的难题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归纳,出台相应政策,逐步形成推进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良好机制和环境,启动全面推进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工作;
2016年,提升课程教学范式转变实效,形成一批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示范课程,并为进一步制订学校教学质量标准和各类课程标准奠定基础。
各院系要根据学校总体计划安排,制定并实施本单位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每个院系应有2-3门课程参加校级试点,3-5门课程院系内部试点。在开展试点课程的同时,推进其它课程教学范式的逐步转变。
三、基本思路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主体。广大师生要以现代课程教学范式的要求为基本参照系,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课程实践、考核方式、课程边界、学生管理等进行系统改革。
(一)以提高学习质量为中心,转变师生目标
教师的主要目标要从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提升到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竞争力、发掘学生的天赋;学生的主要目标要从完成必修课程、考取证书、获取学分绩点转变到培育有竞争力的、持续的、终生的学习能力。
(二)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目标,系统优化教学内容
科学选择和使用教材,要按照记忆、理解、分析、综合、判断和运用等认知目标层级,全新编写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增加对高级思维目标的覆盖。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综合不同观点、信息或经验形成新解释的能力;基于已学知识判断新信息、新论点和新方法价值的能力;运用已学概念、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树立教学民主观,转变教学角色
教师要从主要的讲解者、单一的课堂主角转变为学习方法的设计者、教学环境的营造者、教学的引导者和高级学习伙伴;学生要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积极构建者、发现者和改造者。师生关系要从机械的、僵化的和制度的单一模式转变为人性化的、和谐的和点对点的多元模式。
(四)强化教学协作观,转变教学方式
师生间要进行平等的、朋友式的、讨论式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真正的发展空间和价值追求,使教学从知识获得发展为智慧诉求,充分展示学生的学术积累和思辩才智。要从忠实教材为特征的价值取向转向适应和改变为特征的价值取向,让学生不是在知识“授-受”的忠实、被动的关系模式下获得知识,而要在积极的探究中理解知识和获取经验。要通过师生对话,不断调整和修正学生各自不同的“先见”并达成视域融合,从而创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新理解。
(五)按照学科专业属性,强化课程实践
要丰富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提升实践教学效果,达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促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的体验、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际案例的分析提高动手能力、形成创新意识。有条件的课程要定期邀请实务界人士到课堂讲授,帮助学生了解实务界的最新发展;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实习基地和校友单位等资源,采取做实验、社会调查、顶岗实习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六)强化过程评价,改革考核方式
要基于不同课程性质和要求,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如分段式论文加答辩、小组项目设计、社会实践与调查报告等。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档案给予持续性评估,改变以期末考试为主确定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传统方式。通过考试方式的改革,逐步杜绝靠突击背诵来应付考试的情况,培养学生课程学习的恒心,通过持续的、长时间的学习真正将所学知识与技能整合进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结构。要建立对学生的基本信任,坚持严格审查考题,优化监考方式。
(七)拓展教学平台,延伸课程边界
突破教学仅限于课堂的传统观点,建立覆盖教室、校园、社会、网络的全方位教学场域观和课前、课中、课后相统一的教学时间观。教师要有效利用场域内的各种教学资源,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要积极关心学生的课堂内外的成长。
(八)强化学业导向,完善学生管理
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学生树立与现代课程教学范式相适应的学习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于综合、判断和运用等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强化课外的研究性要求,教学要与学生社团和各种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大学舞台充分分享多学科的资源,在辛苦的学习中获得学习的快乐。
四、主要措施
课程教学范式综合改革是一项长期、系统和艰巨的工作,学校将从思想动员、资源整合、加强研究和营造氛围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课程教学范式转变。
(一)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
以“知识传递、融通应用、拓展创造”的梯度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围绕“什么是现代课程教学范式”、“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教学范式综合改革”、“如何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范式”、“学科专业知识属性和现代课程教学范式选择”、“每门课程如何实现知识传递—融通应用—拓展创造梯度课程目标”等展开多种形式的研讨。在每年的3月-6月期间,集中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
(二)实施综合改革分步推进计划
课程教学范式综合改革按照“点面结合、以点示范、突出实效”的原则,以三年为一个周期,从试点院系和试点课程到全校逐步推广。三年作为一个总结和考核期,三年期结束后,根据改革实施情况,再制订新一轮实施计划。
(三)开展系列教学研讨和观摩
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目标,开展各类教学研讨活动,实施微格教学诊断,全方位加强教学训练,加大频次开展教学观摩活动,不断促进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和学习。
(四)优化学生学业指导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专业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五)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强化教学导向,开展课程教学效能评价,探索适应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学生评价、院系综合评价和教师绩效考核方式,建立个性化、诊断性的学生评教制度。教学评价的指标要转向关注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生师互动水平、课程对学生严格要求的程度、学生学习行为、实习和社会实践、知识和能力提升及自我发展等指标。
(六)丰富教学资助类型
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投入,通过开展资助教改研究、推选教学名师标兵、评选校长教学质量奖、评选优质观摩课等教学奖励活动,突现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七)整合集成教学资源
加强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平台包括课程中心、案例库、实验项目库等。通过建设教学资源平台,丰富教师教学资源,切实减轻教师备课负担。
(八)营造良好氛围
1.努力营造综合改革氛围。通过网络、校报、资料汇编、培训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对课程教学范式综合改革的宣传力度,形成人人关注、人人参与、踊跃身体力行的改革氛围。
2.大力培育教学学术氛围。要切实维护课程教学的科学性、严肃性,杜绝随意调停课现象。要深刻思考大学的使命和价值,特别要把教师和学生置入大学组织的核心,把学生的个体发展和人生进益作为大学教育真正的核心目标,不断提升大学的精神内涵。
3.切实讲求综合改革实效。坚决防止综合改革口号化、形式化,要让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成为每位教师的自觉行动,积极行动起来投身于改革。要以课程组为团队,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评价要求,逐门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和相机设计,形成既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又体现课程个性化的教学范式。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3年12月17日